針灸會讓中風恢復得更快?看中西醫如何治療腦中風
作者 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
諮詢/彰化秀傳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邱百誼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黃浩瑞

    其實中醫內科對中風也有特別的治療效果,多年前一位長輩延腦中風,狀況很不好,有「國醫」之稱,當時年近百歲的資深中醫師張駿親自探視,後來建議天天服用「大活絡丹」,並且配合頭皮針灸治療,長輩的狀況也有改善。   黃浩瑞說,中醫內科治療中風最有名的內科藥物是「補陽還五湯」,主要是從清代末期中醫師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中的治療方劑,不過有些論點其實是錯誤的。

    秋冬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季節,不少家庭都面臨家人中風的事件,家人中風後該怎麼讓他們恢復得更好?更快恢復呢?或許可以試試配合中醫治療。

    中風病人在急性期過後,是不是只能靠復健幫忙了呢?
 

    彰化秀傳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邱百誼說,復健科是幫助患者的肢體活動恢復,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,但是照顧中風病患還是神經內科的工作。
 

    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把中風的危險因子控制好;包括血壓、血脂、血糖等三高的控制,阻塞性中風患者要選擇配合抗凝血藥物等等。邱百誼說,因為中風患者再中風率高,所以必須控制各項危險因子,預防患者再次中風。那對於中風受傷的大腦,有什麼藥物可以治療嗎?
 

    邱百誼表示,其實大腦擁有自我修復的能力,有些可能沒辦法修復到完整,可能會由大腦的其他部位發展出代償的方式,只是西醫目前並沒有特別的藥物,可以幫忙受損的大腦更快修復。現在常看到很多家屬會配合中醫的針灸治療,至於效果如何?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。
 

  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黃浩瑞表示,一般認知上,中醫來治療中風,主流還是針灸的範疇,但是治療以一年內為黃金治療期,在這段期間是神經大量復甦期。

 

針灸協助治療中風 患者復原比較快

    針灸在中風治療有兩個部份,一是體針。主要是在肢體上刺激肌肉張力維持平衡,讓肌肉不會張力過大導致攣縮,或是肌肉張力不足而致肌肉無力。
 

    如果在神經復原前,肌肉張力過大或無力,可能導致肌肉萎縮、受損等而影響肢體功能。所以可藉由針灸來讓肌肉可維持部分張力,以減少患者復健的困難度。
 

    另外還有頭皮針。其實頭皮針不只是中醫認為可行,歐美等國家也發現頭皮針有助腦部循環。
 

    因為頭皮主掌著很多氣血的循環,中醫改善中風的概念,是要改善腦循環和腦血流量。中風因為腦部受傷,腦發炎、水腫等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佳;頭皮針可以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,近一步改善患者的復原速度流量。

研究證實,刺激不同部位頭皮淺層,對腦部區會具有不同的刺激。
 

    傳統針灸,在頭皮針部分就會依部位來選擇針灸,後來藉現代醫學儀器,又更進一步的區分出腦運動區、感覺區等腦反射區概念,主要認為刺激腦反射區可以增加腦神經活性,而腦針和頭針的局部刺激,也可以改善頭部循環。
 

    就如同中醫所謂的藉針灸使局部氣場產生變化,改善速度加快。臨床上顯示,中醫針灸配合治療中風,患者復原的情況更好也較快。
 

    其實中醫內科對中風也有特別的治療效果,多年前一位長輩延腦中風,狀況很不好,有「國醫」之稱,當時年近百歲的資深中醫師張駿親自探視,後來建議天天服用「大活絡丹」,並且配合頭皮針灸治療,長輩的狀況也有改善。
 

    黃浩瑞說,中醫內科治療中風最有名的內科藥物是「補陽還五湯」,主要是從清代末期中醫師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中的治療方劑,不過有些論點其實是錯誤的。

    清代末期的中醫已經有受到西醫的影響,所以治療不單純由傳統的「風」邪為主,還考慮了瘀血為主,所以這帖藥主要是治療「氣虛血瘀證」,因為當時認為中風是半側偏癱,氣血虛少為主。所以這類藥物大量使用改善氣血、增加循環的藥材。

 

同時接受中西醫患者 必須與醫生討論藥方

    但是中風的種類很多類型,不一定都是同樣的類型,此類方劑對屬於陰虛火旺的患者來說要注意劑量,而且它具有抗凝血的作用,如果正在服用部分抗凝血藥物患者,例如warfarin,就需要特別注意劑量及藥物交互作用。
 

    除了補陽還五湯,中醫內科還有很多補陰的藥物,例如:大補陰丸。但是因為中風患者容易出現虛火風動、四肢抽動的情況。
 

    所以可用滋陰息風減少患者再次中風及四肢抽動的程度。中風患者兼夾症多,其體質陰陽偏虛也有所不同,所以用藥的變化也大。
 

    例如中風初期也可能見痰火閉阻心竅等實症,這時會考慮使用的有安宮牛黃丸;這帖藥自從把香港鳳凰衛視前主播,劉海若從鬼門關拉回來後,更是受到重視。它可以清血熱、抗發炎、改變血腦屏障讓藥物更能達到效用,但是因為犀牛角禁用後, 替換的水牛角效果差很多,因此目前的效果還需觀察。至於大活絡丹和小活絡丹則和補陽還五湯有異曲同功之妙,但比較偏循環差、四肢冰冷疼痛的中後期患者使用。藥性相對溫通、破結開竅效果較強。所以初期患者氣血衰、無痰濕阻滯就比較適合補陽還五湯;反之中風稍久四肢氣血不暢、痰濕阻滯重者則是用活絡丹治療。
 

    由此可見,中醫口服用藥要依照患者的狀況做變化。
 

    不僅如此,中醫治療中風時還需要依照左側、右側、語言區或是其他兼夾症來考慮醫療方針,雖然統稱為「中風」,但是治療和用藥很難一言以蔽之。
 

    西醫治療中風患者在初期日以增加血循為主,一年後則會注意給抗凝血藥物如阿司匹靈等藥物,並注重增加循環、降低三高的風險,和中醫預防中風採用陰虛風動的處理方式類似。

    因此黃浩瑞提醒,如果有配合使用中醫治療的患者,一定要告訴醫師,目前有同時在使用中醫和西藥,例如中醫的人參、三七等藥物,可能會增加抗凝血藥物的作用,一定要避免藥物發生交互作用引發危險。

 

網路新聞連結:http://www.ilong-termcare.com/Article/Detail/918

arrow
arrow

    黃浩瑞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